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来了。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被规定为法定假日。清明节有什么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有什么意义?
我认为,有两大意义:
一. 清明节的第一大意义,可以引用《论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这里的“终”是指人的生命的结束,“远”是指时间上的久远。“慎终”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真诚、慎重地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怀念、感恩。“追远”是指不忘本,尽量远的追溯自己的祖先。
活在世界上,我们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就是:“我是谁?”也就是“我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 “慎终追远”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所谓“明德归厚”的 “明德”指“慎终追远”之后,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清晰,德性更能够彰显。“归厚”,人逐渐变得充实、丰满。从全人心理学来看,悼念自己已经逝去的亲人,就是与他(她)通心。德者,亦是大道运行之参悟、践行者也。厚德之人,乃得道之人。
今天您想到自己已经逝去的亲人了吗?如果您没有条件去扫墓,您是否有时间来冥想呢?您是否还有任何没有放下的情感呢?是否还有什么耿耿于怀的往事呢?如果有的话,能够适当地处理,您的能量将进一步地增加。
二、清明节第二大意义:清明时节,大地回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清明节也是与大自然融合、通心之节!所以,在清明节,不妨也去与大自然交流、通心。郊游、踏青、放风筝,都是非常好的活动。如果您今天到大自然中去了,是否感受到了大自然那种生机勃勃、周而复始的力量了呢?其实,在您的身上,也有这种力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说:“人是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在清明节体验成长,乃是在道中运行。
清明节体现了中华民族之阳光面!
中国有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从全人心理学的角度看,它们都可以理解为“通心节”。
春节,与在世的亲人通心,与亲戚、朋友、同事通心。
清明节,与去世的亲人通心,与大自然通心。
端午节,与忧国忧民的屈原通心,与自己的事业通心。
中秋节,与在世的亲人通心,与亲密关系通心,与自己的感情通心。
传统节日是一种风俗、文化,其节日的内涵,体现了这个国家、民族物质的、精神的生态。一个国家、民族对于节日的诠释,是随着其普遍人格的上升演变的。
随着中华民族普遍人格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内涵也必然发生变化。
以前的传统节日,在不少人的概念里,就是一个字:“吃”。
春节,吃大鱼、大肉。
清明节,吃寒食。
端午节,吃粽子。
中秋节,吃月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格的普遍提高,节日的精神含量必将逐渐增加。其增加的表现之一,就是通心的活动渗透其中。
通心,其实就是人类在交往活动中自我实现的表现。通心的含义经过扩展,与不在世的人,与其他生物,与大自然也可以通心。
通心是道,人类的活动往通心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人类的活动往通心发展,个体自身,人与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必将更加和谐。人类交往将经历第三次革命:通心。
节日是人类自身的产物,它们应该有利于人类的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