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学》一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着作。
2、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婴儿动作大致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4)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头尾原则;远近原则;大小原则。
4、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5、深度知觉: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试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有人发现2-3个月婴儿能把视崖作为新异刺激物来辨认。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6、6-12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个时期婴儿长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出现认生现象,寻找物体的能力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这都说明长时记忆的发展。
7、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8、言语发展的理论
(1)后天学习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班杜拉,布鲁纳。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
(2)先天成熟理论: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
9、笑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自发性微笑(0-5周)
(2)无选择的社会性的微笑(5周-4个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10、哭的发展,婴儿的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反应,并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最初的哭声多属于生理反射性的哭,进而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再进一步便出现主动的操作性的哭泣,这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
11、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12、气质:容易性;困难性;迟缓性。
13、社会性的依恋:
(1)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2)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14、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题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5—15个月)和客体我(15—24个月)。
15、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母亲的教养行为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
16、幼儿期是3-6岁。游戏是他们的主导活动。游戏理论:精力过剩论;联系论;重演论;娱乐论;认知论。
17、儿童游戏的特点象征性游戏。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独自游戏;平衡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18、幼儿期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是儿童增加词汇数量最快的时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19、语法结构的发展: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从词量少的短句到次数多的长句。
20、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景语向连贯语发展。
21、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无意识记;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形象记忆也词语记忆(幼儿期以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薄弱)。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复述策略。
22、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性;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具有符号性;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23、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趋向。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和敌意型攻击(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24、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玩具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
25、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使出现。
26、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学学生学习兴趣表现以下特点: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兴趣;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