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城市网 来源:城市网学院 更新日期:2013-3-30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或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大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占循环血容量20%,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常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这是临床常见的急症,目前死亡率仍较高,应引起医护人员足够重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上胃肠道疾病 1.胃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为最常见,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包括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和嗜洒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害),其次胃癌、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十二指肠炎等; 2.食管、空肠疾病 可见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消化性溃疡、空肠克隆病、胃肠吻合术后空肠溃疡等。 (二)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1、肝硬化。 2.门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或受邻近肿块压迫而致门静脉阻塞等。 (三)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1、胆道出血可见胆管或胆囊结石、癌瘤、胆道蛔虫病等。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如胰腺癌等。 (四)全身性疾病 1.血液病 可见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有病。 2.应激性溃疡 可见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脑血管意外、大手术后、烧伤、败血症、休克等引起的应激状态。 3.其他 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二、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粪 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者多只表现为黑粪,在幽门以上者为呕血、黑粪常兼有,但是在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者也常仅见黑粪。而幽门以下病变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血液可反流入胃也可有呕血。呕血多呈咖啡色,黑粪呈柏油样,与血红蛋白含有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有关。若出血量大,血液在肠内推进较快,粪便可呈暗红或鲜红色。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程度与出血量及出血速度有关。若出血量较大;且速度快者循环血容量可迅速减少;导致心排血量降低,可出现一系列表现,如头晕、心悸、出汗、脉细数、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精神烦躁不安或意识不清,少尿或无尿者应警惕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3.氮质血症 血尿素氮常增高,此称为肠性氮质血症,其原:因主要是大量血液进入肠道,血液中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引起,一般在大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24~48h可达高峰,3-4d后可降至正常。 4.发热 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被控制后,多数病人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度,可持续3~4d。 5.血象变化 出血24h内网织红细胞可增高,随着出血停止,网织红细胞逐降至正常。白细胞计数也可暂时增高,血止后2—3d既恢复正常。出血者伴脾功能亢进,白细胞计数不增高。 三、有关检查 1.化验检查 测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肝功能、肾功能、血尿素氮、大便隐血试验等,对诊断疾病会有一定帮助。 2、内镜检查 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措施。一般在上消化道出血后24~48h内进行急诊内镜检查,不但可以明确病因,还可作紧急止血治疗。 3.X线钡餐造影检查 目前主张X线钡餐检查应在出血已经停止及病情基本稳定数天后进行。 4.选择性动脉造影 适用于内镜检查无阳性发现或不适宜作内镜检查者。此法安全而有效,多可明确诊断。 5.吞线试验。 四、诊断要点 根据患者有大量呕血、黑便的表现,确诊上消化道出血不难,需作内镜检查进一步明确出血原因。 五、治疗要点 (一)一般抢救措施 需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误吸血液进入气管引起窒息。 (二)积极补充血容量 立即开放静脉、取血配血,迅速补充血容量,输液开始宜快,可用生理盐水、林格液、右旋糖酐、706代血浆,必要时及早输入全血,以恢复有效血容量,保持血红蛋白在90-100g/L为佳。肝硬化病人需输新鲜血,库血含氨多易诱发肝性脑病。 (三)止血措施 1.药物治疗 (1)胃内灌注冰水去甲肾上腺素:适用胃、十二指肠出血。 (2)垂体后叶素(即血管加压素):适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对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也有止血作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孕妇禁用。 (3)西咪替丁(甲氰咪呱):静脉滴注400mg每6~8h一次,也可用雷尼替丁、法莫替丁,以上药物均为H2受体阻断剂;可抑制胃酸分泌。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分泌,上述药物适用于急性胃黏膜损害及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 (4)生长抑素:可减少内脏血流量30%—40%,对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较好,临床多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2.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 适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且为目前有效止血措施。经鼻腔插入三腔管,进入胃内后使管端气囊充气,然后向外牵拉,以达到压迫胃底曲张静脉。此时再充气位于食管下段气囊,以压迫食管曲张静脉,一般都能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 3.内镜直视下止血。 4.手术治疗。 内科治疗不能止血者,适于手术治疗。 5. 介入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