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
护士资格
考试指南 | 考试资讯 | 复习指导 | 试题库 | 基础护理学 | 中医护理学 | 临床护理学 | CGFNS | 社区护理 | 心理护理 | 护理管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医药 >> 护士资格 >> 临床护理学
站内搜索:

护士考试外科护理学知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理分期
作者:城市网 来源:城市网学院 更新日期:2013-2-2
    正常人体内凝血系统、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当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及某些大手术后,一些致病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后,依次激活血液中的凝血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引起血管内凝血,其病理上分为以下三期:
    1.高凝期 在促凝物质作用下,激活了凝血因子,血液中凝血酶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微循环开始发生凝血现象,血液循环中有微血栓形成。最早的征兆是护士给病人取血化验时血液不易抽出,容易凝固,严重时病人皮肤出现瘀血斑点。
    2.消耗性低凝期 发生广泛血管内凝血,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低凝状态,此时病人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皮肤、黏膜、内脏、创口及注射部位发生广泛出血,实验室检查出、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纤维蛋原等减少。
    3.继发性纤溶期 由于大量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使血液凝固性更低,出血倾向更为明显,此时临床上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MSOF,实验室检查除血小板计数严重下降外,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减少,鱼精蛋白副凝实验(3P实验)阳性。

护士资格考试通关必备网络课程免费试听>>
护士资格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cn.cityy.cn 城市网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教育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