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
(一)病因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梭状芽胞杆菌。破伤风杆菌经体表破损处侵入人体组织,并在缺氧的环境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感染。
破伤风杆菌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黏膜,但一切开放性损伤,如火器伤、开放性骨折、烧伤,甚至细小的木刺或锈钉刺伤等,一旦形成了一个适合该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均可能引起破伤风。如果同时存在其他需氧菌感染而消耗伤口内残留的氧气时,更利于破伤风的发生。
(二)病理生理
在缺氧环境里破伤风杆菌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外毒素,即痉挛毒素与溶血毒素,是导致破伤风病理生理改变的原因。痉挛毒素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而溶血毒素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心肌损害。痉挛毒素经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至脊髓前角灰质或脑于的运动神经核,使运动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导致随意肌紧张与痉挛;痉挛毒素亦可阻断脊髓对交感神经的抑制,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体温升高、出汗等。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 平均为6~12天,最短24小时,最长可达数月。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
2.前驱症状 无特征性表现,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失眠、多汗、咀嚼无力、烦躁不安、打呵欠等。以张口不便为特点。常持续12~24小时。
3.典型症状 在肌肉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呈阵发性强烈痉挛。最初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以后依次为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间肌。起始表现为咀嚼不便、张口困难,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可出现蹙眉、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颈项肌痉挛时可出现颈部强直、头后仰、腰部前凸、足后屈,形成弓背,而四肢呈屈膝、弯肘、半握拳等痉挛姿态,共同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状。膀胱括约肌痉挛可引起尿潴留。呼吸肌群和腿肌痉挛可导致面唇青紫,呼吸困难,甚至呼吸暂停,以致危及生命。在肌肉持续紧张收缩的基础上,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接触、震动或触碰病人身体,均可诱发全身肌群的痉挛和抽搐。
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发作时神志清楚。病程一般为3~4周。自第2周后,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减轻。恢复期间还可出现一些精神症状,如幻觉、言语、行为错乱等,但多数能自行恢复。
4.其他症状 少数病人仅有局部肌肉持续性强直,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以后逐渐消退。新生儿破伤风,因其肌肉纤弱而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不能啼哭和吸吮乳汁、活动少、呼吸弱甚至呼吸困难。
(四)治疗原则
1.清除毒素城市网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敞开伤口,充分引流。
2.中和游离毒素 ①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但若破伤风毒素已与神经组织结合,则难以起效,故应尽早使用。用药前应作皮内过敏试验。②深部肌内注射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一次,早期应用有效。
3.控制并解除痉挛 是治疗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使病人镇静,减少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而控制并解除痉挛。包括保持环境安静,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根据病情交替使用镇静及解痉药物。新生儿破伤风要慎用镇静解痉药物。常用药物:10%水合氯醛20~40ml保留灌肠;0.1~0.2g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10~20mg地西泮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一般每日一次。病情严重者,可用冬眠1号合剂经静脉缓慢滴入,但低血容量时忌用。痉挛发作频繁不易控制者,可用2.5%硫喷妥钠0.25~0.5g缓慢静脉注射,但需警惕发生喉头痉挛和呼吸抑制;对于气管切开者,应用比较安全。另外,新生儿破伤风要慎用镇静解痉药物,应酌情使用洛贝林、尼可刹米等。
4.防治并发症 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支持疗法和应用抗生素。
(五)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环境要求;将病人安置于隔离病室,保持安静,减少一切刺激,遮光,防止噪音,温度15~20℃,湿度约60%。治疗、护理等各项操作尽量集中,可在使用镇静剂30分钟内进行,以免刺激打扰病人而引起抽搐。病室内的急救药品和物品准备齐全,以便及时处理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呼吸困难、窒息等。
(2)保持静脉输液通路通畅:在每次抽搐发作后检查静脉通路,防止因抽搐致静脉通路堵塞、脱落而影响治疗。
(3)遵医嘱给予镇静、解痉药物并观察疗效。
(4)严格隔离消毒:破伤风杆菌具有传染性,为防止播散,应执行接触隔离,所有器械、敷料均需专用,使用后器械用0.5%有效氯溶液浸泡30分钟或用1%的过氧乙酸浸泡10分钟,清洗后高压蒸汽灭菌。敷料应焚烧,用过的大单、布类等包好送环氧乙烷室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清洗、消毒,病人的用品和排泄物均应消毒。护理人员应穿隔离衣,防止交叉感染。
2.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备好气管切开包,必要时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如发生呼吸道梗阻,应立即通知医生行紧急气管切开。
3.加强营养 协助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进食应少量多次,以免引起呛咳、误吸;病情严重者,提供肠内、外营养,以维持人体正常需要。
4.保护病人,防止受伤
(1)防止病人坠床:使用带护栏的病床。[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